133-6124-5339
为|何|读|书
为什么读书?读书有哪儿些要素?如何选书?青岛西大关于读书这些事儿,胡适、梁实秋、朱光潜这样说——
1胡适:读书有两个要素
读了书中故事后 人们才会突然发现
读书有两个要素:第 一要精。我们小的时候读书,差不多每个小孩都有一条书签,上面写十个字,这十个字z普遍的就是“读书三到:眼到,口到,心到”。现在这种书签虽不用,三到的读书法却依然存在。不过我以为三到是不够的,须有四到,是:眼到,口到,心到,手到。
第 二要博。什么书都要读,就是博。古人说:“开卷有益”,我也主张这个意思,所以说读书第 一要精,第 二要博。
理想中的学者,既能博大,又能精深。精深的方面,是他的专门学问。博大的方面,是他的旁搜博览。博大要几乎无所不知,精深要几乎惟他独尊,无人 能及。他用他的专门学问做中 心,次及于直接相关的各种学问,次及于间接相关的各种学问,次及于不很相关的各种学问,以次及毫不相关的各种泛览。这样的学者,也有一比,比埃及的金字三角塔。塔的z高度代表z精深的专门学问;从此点以次递减,代表那旁搜博览的各种相关或不相关的学问。塔底的面积代表博大的范围,精深的造诣,博大的同情心。这样的人,对社会是极有用的人才,对自己也能充分享受人生的趣味。(选自《胡适文集》第 二卷,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12月第 1版)
2梁实秋:读书,使自己的生活充实而有意义
读书好像是苦事,小时嬉戏,谁爱读书?既读书,还要经过无数次的考试,面临威胁,担惊害怕。长大就业之后,不想奋发精进则已,否则仍然要继续读书。
今之读书人所面临之一大问题乃图书之选择。“开卷有益”,实未必然,即有益之书其价值亦大有差别,罗斯金说得好:“所有的书可分为两大类:风行一时的书与永 久不朽的书。”我们的时间有限,读书当有选择。各人志趣不同,当读之书自然亦异,唯有一共同标准可适用于我们全体国人。凡是中国人皆应熟读我国之经典,如《诗》、《书》、《礼》,以及《论语》、《孟子》,再如《春秋左氏传》、《史记》、《汉书》以及《资治通鉴》或近人所著通史,这都是我国传统文化之所寄。如谓文字艰深,则多有今注今译之版本在。其他如子、集之类,则各随所愿。
人生苦短,而应读之书太多。人生到了一个境界,读书不是为了应付外界需求,不是为人,是为己,是为了充实自己,使自己成为一个明白事理的人,使自己的生活充实而有意义。吾故曰:读书乐。(选自梁实秋《雅舍杂文》,江苏人民出版社2014年6月第 1版)
3朱光潜:养成读书的习惯
“要紧的是养成读书的习惯,在学问中寻出一种兴趣。”如果你没有一种正常的嗜好,没有一种闲暇时可以寄托心神的东西,一旦闲暇来临,便会无所适从,“说不定会被恶习惯引诱。”如果你能在读书中寻出一种趣味,“你将来抵抗引诱的能力比别人定要大些”。
“历史愈前进,人类的精神遗产愈丰富,书籍愈浩繁,而读书也就愈不易。”既然书读不完,就需要精选。“与其读千卷万卷的诗集,不如读一部《国风》或《古诗十九首》,与其读千卷万卷谈古希腊哲学的书籍,不如读一部柏拉图的《理想国》。”读书不在多,贵在精而要,阅读经典、阅读原著,这是许多学问大家的共识。